所以他们都四下逃命,“走亲访友”。或许还会有人想着,趁着这个比较混乱的机会,看看能不能也抢一下别的部落,要是抢不过,那就给别人当奴仆,哪怕挨鞭子呢,只要管饭就成啊。
然而却在此时,又有消息传来,说是吕奉先在龙城插了一杆旗,这让那些侥幸逃得性命的大鲜卑勇士们就不能忍了,心里话说,你们这可不止是欺
负到我们门上了,还欺负到我们祖上了!
于是乎,竟然有许多大鲜卑的勇士不再逃命,返身又向着龙城杀来。
别忘了,漠北还有一支鲜卑人较大的群落,就是当年檀石槐所划分的“西部鲜卑”,虽说檀石槐死后,“西部鲜卑”反叛,已经不再听从单于庭的号令,但是人家也不能对“祖坟插旗”这种事无动于衷啊!
只不过,所谓的“西部鲜卑”,听上去好像是一个群落,其实现在也分散成了许多的小部落,其中倒是有两个部落比较大一些,一个驻扎在燕然山以西的那个“西海”,首领名叫“匹孤”,而另一个则在金微山与涿邪山附近,首领名叫“纥干”。
提起这个“匹孤”,其中还有一段很曲折的故事。
话说当年的飞将军李广之孙,李陵李少卿,率部五千,深入大漠,与匈奴展开血战,最终却因援兵未至,寡不敌众,被数倍于己的匈奴敌军所俘。汉武帝刘彻彻起先以为李陵肯定是战死了,还想要封赏李陵的家眷,后来听说李陵是被俘,还帮着匈奴练兵,准备对付汉军,一怒之下,又将李陵处以“族刑”,也就是母亲c兄弟和妻儿,全都杀了。李陵先前究竟是真降假降,无从得知,但是全家被杀之后,大概是绝了归汉的念头。
而后呢,当时的匈奴单于非常看重李陵,还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他,这个单于之女,名叫“拓跋”。说的是匈奴人的习惯是随母姓,可其实当时他们连“姓氏”这种概念都还没弄明白,所以单于赏赐给李陵的“财物”,也就是这个部落吧,便被称为“拓跋部”。而“拓跋部”的后人们,也都以李陵后人自居。
再到后来,匈奴人被捅跑了,而留在漠北的一部分“拓跋部”渐渐揉合进了鲜卑,并且他们还仗着自己有“汉家血统”,受到了鲜卑的优待,所以与其他的“匈奴弃民”完全不是一个阶层。
再再后来,檀石槐成了鲜卑单于,分出了“鲜卑三部”,而“拓跋部”便属于“西部鲜卑”的一支,他们的首领也属于“西部鲜卑大人”。可是檀石槐一死,他的儿子和连又是个混球,这个时候的“拓跋部”首领,“拓跋邻”便说:“此土荒遐,未足以建都邑。”
其实这就是拓跋邻想要叛逃自立,但是他可没有直接把话说出来,甚至还对族人们说,之前那句话,是神仙告诉他的。反正“溜达一族”也是到处溜达嘛,族人们对此也没啥意见。
于是乎,“拓跋部”便开始了迁徙之路。
但是这个时候,拓跋邻自己的岁数也不小了,还没溜达几步就翘辫子了。死之前,他又将部族分成了七份,让自己的七个娃,每人都能领一份。其中分到最大一份的这个娃,叫作“诘汾”,权且就当他们这一枝,作为“拓跋部”的“正朔”吧。
然后是个啥情况呢?
诘汾的长子,身份卑微,他的亲老妈只是被虏来的。并且,诘汾也更加宠爱自己的小老婆,甚至比他爹还扯了一个更大的谎,直接就告诉别人,说他这个小老婆是“神女”。
再然后,诘汾为了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他与“神女”小老婆所生的那个小儿子,便把自己的长子早早的给赶走了。
而诘汾那个身份卑微的长子,就是“匹孤”!
这个故事听着费劲么?
就是一伙放羊的,连老窝都不要了,还担心儿子分家产呢!
至于说“纥干”的故事嘛,那就简单多了,但是更具有“传神或者传鬼”的色彩。原本鲜卑有个部落,叫作“如弗”部。这不是到处溜达着放羊么,走到一处山口的时候,遇到了一只超级大的“大脑斧”。然后“如弗”部的人就宰杀牲畜,去喂这个“大脑斧”,还对它说:“哥们,神仙吧?你要是够意思,你就把路让开,你要是不够意思,你就搁这儿别动!”
然后这个“大脑斧”一下子就不见了,地上还留着一个光腚小娃。
巧的是什么吧?
“如弗”部的首领也不知道是不是某些零件不好使,反正就是一直没有娃。族中老者看到眼前这个情况,立刻就忽悠首领收养这个光腚小娃,还说这个是神仙赐给首领的儿子,将来可以作为首领的依靠。
于是首领便收养了这个光腚小娃,还给他取名“纥干”,而“纥干”在他们的语言里,就是依靠的意思。
接下来的故事就更简单了,纥干“小盆友”在首领干爹的悉心照料下,幸福茁壮地成长起来,据说十岁的时候就勇猛无敌,不仅善骑善射,还能拉开五百斤的弓!哎呀妈,简直就不是人造的
后来老首领翘辫子了,纥干凭借着个人勇武,不仅顺其自然的当上了首领,而且“威服多部,推为统主”。直白的说,就是学会欺负人了呗。而后,纥干觉得自己很牛叉,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考虑,带着族人们去南边暖和的地方,放个羊,牧个马啥的。
可惜想往东南走的时
候,遇上了王闹闹,掉头往西南走,又遇上了马腾
《大汉大忽悠帝》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