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客气什么?我同桌的父亲郝叔叔在陵川县图书馆当馆长,那里的书任我们借来看。郝叔叔知道你是咱们镇的水稻王,很热情,帮我找来农村种养知识的书籍。他说,现在专心读书的人不多,潜心研究农业技术的人更少,郝叔叔很赞赏你,他说,欢迎我们去图书馆借阅书本。”
“郝叔叔这么热心,关心农业生产,你要替我谢谢他。”
陶晓伟让堂弟跟自己进里屋,取出几本读完的书,让他周日返校的时候趁便拿去图书馆归还。
桌面上放着一本笔记本,陶晓华随手翻开看,里面密密麻麻记录了一页又一页的笔记,字迹工工整整,他不由自主地赞叹道:
“哦!晓伟哥,你真行,看书这么认真,记下了这么多笔记、”
“这本笔记是这几个星期记录的。以前记下的笔记本放在桌下的抽斗里。”
“你读书一直坚持做笔记?”
“是呀,这么多年来,我看书都要做笔记,一直没有中断过。”
陶晓华感叹道:“难怪大家都说你过目不忘,学识丰富。原来你还有这么一套自己的学习技巧。”
陶晓伟说:“这是初中时候养成的习惯。那时候,语文老师叮嘱我们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读书一定要做笔记,不动笔墨不读书。从那时候开始,我就体会到读书做笔记的重要。一直不停地坚持做笔记。法国的笛卡尔说,读一本好书,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交谈。我在读书的时候,感觉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,每每看到精妙的地方,我都备受感动。作者精彩的描写,精当的论述,精辟的判断,常常让我激动万分。若不把它及时记录下来,这些精妙的语言,就像落入海面的雨露,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。要想把这些闪亮的珍珠变成自己的东西,就得把它记录下来,经常学习体会,从中吸收养分。这样读书,收获大。”
陶晓华羡慕地说:“晓伟哥,你读书很用心,是真真正正的读书人。我们老师介绍说,莎士比亚讲过,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,生活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;智慧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。培根在《论求知》说,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聪慧,演算使人精密,哲理使人深刻,伦理学使人有修养,逻辑修辞使人善辩。读书让人脱离低俗,走向高尚。晓伟哥,我觉得你是一个热爱生活,乐于奉献的高尚的人。”
陶晓伟嗔笑道:“晓华,别给哥戴高帽。我就是没机会考上大学,怕自己在同龄人里落后太远,才认真补学了一些书上的东西。只要肯读书,就会有收获。哪里说得上什么高尚不高尚呢?”
陶晓华赞叹说:“晓伟哥,你是我们青年人的榜样。学校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篇文章,纸和印刷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,但是,到了现在,我们国人却不喜欢读书。有人统计,按每人年均阅读量来算,中国人年平均读书4本,韩国人17本,法国人20本,日本人40本,以色列人64本,跟他们比,我们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很。晓伟哥,你一年读的书,少说也有五十本,快赶上以色列人了。”
“我一个月看四五本书,尽是瞎忙读书,哪里比得上人家读书做学问?要说读书起作用,还得让全村的人一起读书才行。”
陶晓伟突然想到一个问题:“晓华,你说郝叔叔乐意给我们借书?”
陶晓华认真地说:“郝叔叔很热情。我跟他说,你在咱们莲花村开展高产水稻实验,研究水稻种植。他听了很高兴,对你的精神钦佩不已,很乐意借书给我们。”
陶晓伟听了,心里有了一个主意。 </p>